傑出系友專訪-不斷嘗試打穩基礎 開創屬於自己的新事業-朱永光學長(2013年第九屆傑出系友)
受訪者:朱永光學長(2013年第九屆傑出系友)
訪問者:林尚儒
編輯者:范相惠
大年初五,開工日,天空微雨。原本因年假而顯得冷清的台北街頭,漸漸恢復城市該有的活力。
帶著昨晚的忐忑不安,我踏入了美商中經合集團台北分公司。此行目的是訪問跨了35年的學長,朱永光總經理。看著長長的個人經歷資料,撩起我心中許多想像:成大機械系航空組畢業、赴美攻讀航太與自動控制雙碩士,先後擔任許多公司要職,甚至是台灣大哥大四大創辦人之一。心中不禁建構起總經理的樣子:能言善道、舉手投足之間有著領導者的魅力。
坐在會客室的我,翻著昨天準備的資料,看能不能把架構再補得完善些。過沒多久,學長進來了,讓我吃驚的是,眼前是個溫和敦厚的人,比起領導者的魅力,他更讓我有一種安心的感覺,緊張的心也慢慢放了下來……
Q:請學長簡述您目前的工作?
A:我在美商中經合集團台北分公司工作,它是美國公司,主要致力於創業投資,著重早期投資。台灣大部分的創投公司屬於晚期投資,主要尋找成熟團隊,預期一兩年之內有所回報;而我們著重新創團隊,在初期,團隊最需要資源時提供協助:投資、募資、集資、牽線、營運計畫規劃等,目前在北京、台北及舊金山皆有設點,投資生醫、網路、IT等三大產業。
Q:學長現在所做的,與大學所學不同,請問怎麼會走入這行?
A:其實有點誤打誤撞,我們那個年代選擇少,大學之後有兩條路,一是直接工作,二是出國繼續念書。我選擇了後者,到美國念了兩個碩士,專攻航太與自動控制領域。一開始在美國的一家科技顧問公司工作,後來台灣經濟起飛,環境成熟,美國母公司要來台灣開設子公司,我就回台灣擔任研發工程師,後來跳出自己的研究領域,為台灣的航太產業作新事業投資與開發。當時,由於大環境使然,台灣積極發展航太產業,我負責洽商台翔航太與英國航太,希望媒合雙方的技術與資金,但因政治因素,最後,合作沒有談成。後來,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孫道存董事長想發展電信事業,積極組建團隊,而我則是當時創建台灣大哥大的四人小組之一。台灣大哥大漸漸成熟,開始拓展行銷及客戶服務,這並不是我喜歡的領域,於是轉戰台揚科技,一家微波通訊的科技公司。然而IT產業的命運,就是不斷Cost Down(降低成本),台灣要發展IT產業,必須要有個明確方針,否則只會陷入不斷Cost Down的循環。了解這樣的生態後,我轉換了跑道,擔任美商中經合集董事總經理,直到現在總共待了九年。
Q:請問學長換了許多工作,最後停留下來,是因為當初就有明確方向嗎?
A:其實不是,我只是不斷嘗試,老闆交代工作,我就努力做好,老闆看我表現不錯,就多給我一些機會,當初從研究員到銷售,對我來說是項新的嘗試。而後到政府投資的台翔航太,也是因為老闆肯定我的表現,把我轉介到朋友那裡。轉戰接觸台灣大哥大,則是由孫道存先生帶領我創業,而台揚的財務副總也是我的好朋友,於是一路輾轉,最後,來到美商中經集團。一路走來,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,仍是新事業開發與創業投資。
Q:請問一路走來,您覺得自己有什麼特質,能夠抓住或得到機會?
A:我覺得自己笨笨的,就是這個特質吧!台灣有一句俗語:「天公疼憨人」,其實指的不是真的笨,而是腳踏實地,一步步穩穩來。我不是特別聰明,也覺得人不必精明算計,只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,被人注意到,就是最基本的。穩穩走,機會自然就會來。
Q:面對步調越來越快的世代,您覺得許多概念是否將因時代轉變,而需要修正呢?
A:這是個越來越快的時代,選擇越來越多。以前那個年代,我們的選擇不多,讀了大學,大部分就是出國念書,畢業之後只有兩條路,有些去當教授,另外一些去國家的發展中心研究、發展科技或武器。像我這樣能擁有特別機緣的人並不是很多。以前的人腳踏實地,扎實學基本功,現在的人選擇太多,這裡沾一點,那裡沾一點,很少學有專精。再加上思緒沒有辦法連貫,有時一些小事:可能是一則簡訊、一個網路通知,就把剛剛統整的思緒打斷,又要從頭來過,沒有辦法建立完整的概念與內化整個系統,要把一項專業扎扎實實學好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。在專業領域中,基礎扎實是非常重要的,打穩專業知識、經驗及人脈之後,有所沉澱再出發,才能穩健成長。
Q:學長提及早期念大學出來只有幾條路,那麼,您能觀察出哪些人會有哪些作為嗎?
A:其實大部分是看不出來的,比較確定的是,當年名列前茅的人,後來都當了教授;但也有看起來混混的、成績普通的人,最後也跑去當教授,對此,大家都難以置信。而我們大部分的人,最後都跑到國家的發展中心、像是航發、中山科學院之類的工程機構。
Q:請問學長對台灣的看法。
A:台灣朝向日本路線,經濟奇蹟之後,隨之而來的是穩健成長,從十大建設、IT產業以來,似乎不太可能再有革命性的突破與經濟成長。現在是穩穩做,穩穩成長,在成長的同時,人們也慢慢把心思放在生活上,開始注重生活品質,像是微創業(指的是開咖啡廳、開畫廊及藝術館等)。未來發展,則需要大家的努力。
訪談結束後的我,了解到學長想傳達的概念其實很簡單,但真的要做到卻很難。扎扎實實把地基打穩,然後向上成長,或許這也是我與許多同儕需要更努力的方向。
訪問者:林尚儒
編輯者:范相惠
大年初五,開工日,天空微雨。原本因年假而顯得冷清的台北街頭,漸漸恢復城市該有的活力。
帶著昨晚的忐忑不安,我踏入了美商中經合集團台北分公司。此行目的是訪問跨了35年的學長,朱永光總經理。看著長長的個人經歷資料,撩起我心中許多想像:成大機械系航空組畢業、赴美攻讀航太與自動控制雙碩士,先後擔任許多公司要職,甚至是台灣大哥大四大創辦人之一。心中不禁建構起總經理的樣子:能言善道、舉手投足之間有著領導者的魅力。
坐在會客室的我,翻著昨天準備的資料,看能不能把架構再補得完善些。過沒多久,學長進來了,讓我吃驚的是,眼前是個溫和敦厚的人,比起領導者的魅力,他更讓我有一種安心的感覺,緊張的心也慢慢放了下來……
Q:請學長簡述您目前的工作?
A:我在美商中經合集團台北分公司工作,它是美國公司,主要致力於創業投資,著重早期投資。台灣大部分的創投公司屬於晚期投資,主要尋找成熟團隊,預期一兩年之內有所回報;而我們著重新創團隊,在初期,團隊最需要資源時提供協助:投資、募資、集資、牽線、營運計畫規劃等,目前在北京、台北及舊金山皆有設點,投資生醫、網路、IT等三大產業。
Q:學長現在所做的,與大學所學不同,請問怎麼會走入這行?
A:其實有點誤打誤撞,我們那個年代選擇少,大學之後有兩條路,一是直接工作,二是出國繼續念書。我選擇了後者,到美國念了兩個碩士,專攻航太與自動控制領域。一開始在美國的一家科技顧問公司工作,後來台灣經濟起飛,環境成熟,美國母公司要來台灣開設子公司,我就回台灣擔任研發工程師,後來跳出自己的研究領域,為台灣的航太產業作新事業投資與開發。當時,由於大環境使然,台灣積極發展航太產業,我負責洽商台翔航太與英國航太,希望媒合雙方的技術與資金,但因政治因素,最後,合作沒有談成。後來,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孫道存董事長想發展電信事業,積極組建團隊,而我則是當時創建台灣大哥大的四人小組之一。台灣大哥大漸漸成熟,開始拓展行銷及客戶服務,這並不是我喜歡的領域,於是轉戰台揚科技,一家微波通訊的科技公司。然而IT產業的命運,就是不斷Cost Down(降低成本),台灣要發展IT產業,必須要有個明確方針,否則只會陷入不斷Cost Down的循環。了解這樣的生態後,我轉換了跑道,擔任美商中經合集董事總經理,直到現在總共待了九年。
Q:請問學長換了許多工作,最後停留下來,是因為當初就有明確方向嗎?
A:其實不是,我只是不斷嘗試,老闆交代工作,我就努力做好,老闆看我表現不錯,就多給我一些機會,當初從研究員到銷售,對我來說是項新的嘗試。而後到政府投資的台翔航太,也是因為老闆肯定我的表現,把我轉介到朋友那裡。轉戰接觸台灣大哥大,則是由孫道存先生帶領我創業,而台揚的財務副總也是我的好朋友,於是一路輾轉,最後,來到美商中經集團。一路走來,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,仍是新事業開發與創業投資。
Q:請問一路走來,您覺得自己有什麼特質,能夠抓住或得到機會?
A:我覺得自己笨笨的,就是這個特質吧!台灣有一句俗語:「天公疼憨人」,其實指的不是真的笨,而是腳踏實地,一步步穩穩來。我不是特別聰明,也覺得人不必精明算計,只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好,被人注意到,就是最基本的。穩穩走,機會自然就會來。
Q:面對步調越來越快的世代,您覺得許多概念是否將因時代轉變,而需要修正呢?
A:這是個越來越快的時代,選擇越來越多。以前那個年代,我們的選擇不多,讀了大學,大部分就是出國念書,畢業之後只有兩條路,有些去當教授,另外一些去國家的發展中心研究、發展科技或武器。像我這樣能擁有特別機緣的人並不是很多。以前的人腳踏實地,扎實學基本功,現在的人選擇太多,這裡沾一點,那裡沾一點,很少學有專精。再加上思緒沒有辦法連貫,有時一些小事:可能是一則簡訊、一個網路通知,就把剛剛統整的思緒打斷,又要從頭來過,沒有辦法建立完整的概念與內化整個系統,要把一項專業扎扎實實學好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。在專業領域中,基礎扎實是非常重要的,打穩專業知識、經驗及人脈之後,有所沉澱再出發,才能穩健成長。
Q:學長提及早期念大學出來只有幾條路,那麼,您能觀察出哪些人會有哪些作為嗎?
A:其實大部分是看不出來的,比較確定的是,當年名列前茅的人,後來都當了教授;但也有看起來混混的、成績普通的人,最後也跑去當教授,對此,大家都難以置信。而我們大部分的人,最後都跑到國家的發展中心、像是航發、中山科學院之類的工程機構。
Q:請問學長對台灣的看法。
A:台灣朝向日本路線,經濟奇蹟之後,隨之而來的是穩健成長,從十大建設、IT產業以來,似乎不太可能再有革命性的突破與經濟成長。現在是穩穩做,穩穩成長,在成長的同時,人們也慢慢把心思放在生活上,開始注重生活品質,像是微創業(指的是開咖啡廳、開畫廊及藝術館等)。未來發展,則需要大家的努力。
訪談結束後的我,了解到學長想傳達的概念其實很簡單,但真的要做到卻很難。扎扎實實把地基打穩,然後向上成長,或許這也是我與許多同儕需要更努力的方向。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