傑出系友專訪-不設限的人生 思考自我價值-何無忌學長(2012年第八屆傑出系友)
受訪者:何無忌學長(2012年第八屆傑出系友)
訪問者:沈廷儒
編輯者:范相惠
何無忌學長為成大航太系大學部71級系友,後繼續於成大攻讀碩士班、博士班。2012年榮升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,任職至今。何學長畢業後與系上一直保持良好互動,如常返系演講及近年協助推動學生校外實習,為系上學弟妹貢獻良多。
Q:請何學長簡單闡述己身的求學與工作經歷
還記得聯考放榜得知考上航空系,入學後發現班上多數同學都很用功,那時候的我,也於這種氛圍下,和大家一起拚功課,尤其對於重點科目會更求精進,所以主科的成績都還不錯。由於我家境較差,所以更激勵我努力向上。大學生活除了讀書之外,就是打球,我很喜歡運動,舉凡籃球、排球、足球以及橄欖球都是系隊。
大學畢業後,當時尚未開設航太研究所,班上約有過半同學繼續攻讀研究所,而且大多都選擇留在成大,主要在機械所與工科所。我於機械所碩二時,航太所終於成立,我有幸成為當時的系主任劉孟鑫老師門下之生(現任職於美國太空總署),而博士班的指導教授則是趙怡欽老師。前前後後,在成大待了十年半左右的我,除獲得學位之外,也藉此累積人脈,認識了許多學長與學弟。
我認為不同階段可以學習到不同事物,例如劉孟鑫老師的嚴謹治學態度,讓我釐清許多之前沒有讀通的知識。尤其是大學部的課程採分科方式,未必能融會貫通。而進入博士班,與指導老師年齡相差不多,如同年輕兄弟般互相切磋,且趙老師開放思考空間給我,讓我自己尋找題目,他再從旁給予協助,也因此我獨立研究的能力在無形中逐漸被培養出來。
至於踏入職場後,令我最深的受益就是,航太系到航太所的這段求學歷程,修習課程眾多,尤其是大學部需要修畢一百七十幾個學分,因此會接受許多不同學門領域的薰陶,這對於職場生涯是有很大的幫助,例如通訊(手機)的設計、各種IC設計以及能源相關產業等,這些都需要跨領域,而航空系教育我們的,就是什麼都學,不要自我設限、敞開心胸,要能接受多種不同的知識。
Q:請問何學長選擇繼續攻讀成大航太博士班的主因?
其實主因有二,一是個人,二是家庭。碩士班即將畢業之際,我很想出國讀書,但家庭經濟最後決定留在航太所,且因第一任所長趙繼昌老師的苦心經營所務與研究領域,所營造的學習環境並不比國外名校差。猶記當時曾有一學期,我修了四門課,其中三門乃由國外知名教授擔任授課老師,這與前往美國深造似乎沒有太大差異。加上當時國家投入許多資源在航太所,一學期只需繳台幣89元,完全是免學雜費,而學分費又是國家買單,所以最後我選擇留下來。
Q:就讀航太系時有哪幾位老師令何學長印象深刻?
不論是治學或處事待人影響我最大的是劉孟鑫老師,在我碩士班畢業時,他就離開台灣了,直到現在我們仍保持聯繫,只要老師返台,必抽空見面敘舊。此外,還有鄭育能老師,我念大學時,我們有一半的學分掌握在他手上,教學非常用心,我們獲益良多。最後,不能不提的是謝勝己老師,他是系所的創始者,對於航太所的貢獻無庸置疑。
Q:請問何學長對於航太系未來出路有何見解?
航太系學生主要的學習基礎在於航空系統之系統工程,所以不該只求修滿畢業學分,應把握時間多修些其他課程。有鑑於台灣擁有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,無須將自我設限,未來從事維修或民航等領域,皆有可能。我的大學同學中大有人在半導體、貿易、機械、電子以及光電等產業都發展的很好,因此,學弟妹無須預設未來,只要把目前該學會的學好即可,因為人生是很難預測的。
Q:何學長建議大學生應選擇實習或專題?
學弟妹至工研院綠能所實習,是我向系主任提出的,因為綠能所屬於研究單位,與做專題大同小異,只要用心接觸,任何領域都可學習到。我覺得航太系學生到綠能所看看也不錯,未來如擔心航太就業市場萎縮,也可考慮選擇綠能領域。
Q:請問何學長認為綠能所主要針對哪些目標?
本所主要研究目標是「綠能與環境」,因此能源為主體,但環境部分也有所涉及。其實,能源領域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寬廣,如節能、再生能源以及智慧電網等等。例如空調,要怎麼省電才有效率,需要很多軟體與硬體的配合,像是全家便利商店便與本所合作,本所每年可為他們省下10%的電。除此以外,還有污染防治、二氧化碳捕獲、太陽能晶片製程以及風能推動,皆屬本所業務,不過,我們不涉及核能,因為台灣已有核能研究所。
Q:請問何學長對於核四有何看法?
我覺得主要是政治問題成為議題主流,不過,目前核四蓋好了又封起來,總感覺有些可惜。核四當然有很多問題,就如高雄氣爆事件,氣爆完我們還是得用瓦斯。核能在台灣占了一定比例,若是改用其他能源,就必須考慮其間的替代性,經濟影響等等,電能有個特性就是儲存代價是非常高昂的,所以用多少就要生產多少,因此,當我們想以更多的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,必須要先想好配套。
Q:何學長認為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有何不同?
大陸學生積極、主動又拼命,因為在中國競爭激烈,這和早期的台灣一樣。投入學習不一定能出頭,但不學習一定沒有好機會。他們專心致力於眼前事物,不去多想未來出路,出社會後有機會就創業。台灣年輕人多半想去穩定經營的企業體,如台積電,做多少算多少,但我們沒有很多個台積電,國家科技政策也不應該只重視現有企業。拿芬蘭為例,他們把原先想補助NOKIA的錢拿去補助新創事業,我們國家也該鼓勵創業精神,當然,若可結合創意,其可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,那就更賺錢。
Q:何學長覺得台灣創業環境如何?
台灣目前處於低潮,創投資金的表現在過去這幾年算是很糟糕的,最近我去北京中關村參訪,他們一年就規劃新創4000家公司,但活下來的卻一半不到。創業是很累的一條路,可是不創業就無路可走。台灣也是一樣,任何企業皆會有面臨被淘汰的時候,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,最怕的是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。台灣需要很多人出來創業,運用創新的技術,並找到適當的營運模式。
Q:何學長認為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領22k的起薪是正常的嗎?
創業一定要有興趣,但找工作則是先求有,再求好,不然怎麼找都會是22k。與其希望能找個有學習機會的工作,不如在學校時就開始思考自已未來的創業方針,不然領22k能做什麼呢?要給自己期許,不然人生會過得很痛苦,大學之後不是讀書,就是做一番事業,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Bill Gates,但仍要給自己一個機會。
Q:何學長建議學弟妹出國深造嗎?
我沒有出國深造過,但我覺得出國深造是很好的歷練,或許會遭遇許多挫折,但畢竟是一個經驗。若只是想去國外拿個文憑回來,那不過就是再延長啃老的時間,這是很悲哀的。
Q:何學長覺得成績很重要嗎?
成績代表解題能力,但是更應自我要求,你能不能出題?假如解題不行,但是會出題那也是OK的,因為台灣小孩太會解題了,假設今天製程出問題,大家都會設法解決它。可是今天誰有辦法想到未來需要什麼?又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?有辦法去開啟新問題,那就是你的競爭力。
Q:請問何學長有什麼話想對學弟妹說?
現在該做什麼,你們應該很清楚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好好思考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。創新,不是動動嘴巴而已,要多想要實做才行,你們不會輸的。
訪問者:沈廷儒
編輯者:范相惠
何無忌學長為成大航太系大學部71級系友,後繼續於成大攻讀碩士班、博士班。2012年榮升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,任職至今。何學長畢業後與系上一直保持良好互動,如常返系演講及近年協助推動學生校外實習,為系上學弟妹貢獻良多。
Q:請何學長簡單闡述己身的求學與工作經歷
還記得聯考放榜得知考上航空系,入學後發現班上多數同學都很用功,那時候的我,也於這種氛圍下,和大家一起拚功課,尤其對於重點科目會更求精進,所以主科的成績都還不錯。由於我家境較差,所以更激勵我努力向上。大學生活除了讀書之外,就是打球,我很喜歡運動,舉凡籃球、排球、足球以及橄欖球都是系隊。
大學畢業後,當時尚未開設航太研究所,班上約有過半同學繼續攻讀研究所,而且大多都選擇留在成大,主要在機械所與工科所。我於機械所碩二時,航太所終於成立,我有幸成為當時的系主任劉孟鑫老師門下之生(現任職於美國太空總署),而博士班的指導教授則是趙怡欽老師。前前後後,在成大待了十年半左右的我,除獲得學位之外,也藉此累積人脈,認識了許多學長與學弟。
我認為不同階段可以學習到不同事物,例如劉孟鑫老師的嚴謹治學態度,讓我釐清許多之前沒有讀通的知識。尤其是大學部的課程採分科方式,未必能融會貫通。而進入博士班,與指導老師年齡相差不多,如同年輕兄弟般互相切磋,且趙老師開放思考空間給我,讓我自己尋找題目,他再從旁給予協助,也因此我獨立研究的能力在無形中逐漸被培養出來。
至於踏入職場後,令我最深的受益就是,航太系到航太所的這段求學歷程,修習課程眾多,尤其是大學部需要修畢一百七十幾個學分,因此會接受許多不同學門領域的薰陶,這對於職場生涯是有很大的幫助,例如通訊(手機)的設計、各種IC設計以及能源相關產業等,這些都需要跨領域,而航空系教育我們的,就是什麼都學,不要自我設限、敞開心胸,要能接受多種不同的知識。
Q:請問何學長選擇繼續攻讀成大航太博士班的主因?
其實主因有二,一是個人,二是家庭。碩士班即將畢業之際,我很想出國讀書,但家庭經濟最後決定留在航太所,且因第一任所長趙繼昌老師的苦心經營所務與研究領域,所營造的學習環境並不比國外名校差。猶記當時曾有一學期,我修了四門課,其中三門乃由國外知名教授擔任授課老師,這與前往美國深造似乎沒有太大差異。加上當時國家投入許多資源在航太所,一學期只需繳台幣89元,完全是免學雜費,而學分費又是國家買單,所以最後我選擇留下來。
Q:就讀航太系時有哪幾位老師令何學長印象深刻?
不論是治學或處事待人影響我最大的是劉孟鑫老師,在我碩士班畢業時,他就離開台灣了,直到現在我們仍保持聯繫,只要老師返台,必抽空見面敘舊。此外,還有鄭育能老師,我念大學時,我們有一半的學分掌握在他手上,教學非常用心,我們獲益良多。最後,不能不提的是謝勝己老師,他是系所的創始者,對於航太所的貢獻無庸置疑。
Q:請問何學長對於航太系未來出路有何見解?
航太系學生主要的學習基礎在於航空系統之系統工程,所以不該只求修滿畢業學分,應把握時間多修些其他課程。有鑑於台灣擁有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,無須將自我設限,未來從事維修或民航等領域,皆有可能。我的大學同學中大有人在半導體、貿易、機械、電子以及光電等產業都發展的很好,因此,學弟妹無須預設未來,只要把目前該學會的學好即可,因為人生是很難預測的。
Q:何學長建議大學生應選擇實習或專題?
學弟妹至工研院綠能所實習,是我向系主任提出的,因為綠能所屬於研究單位,與做專題大同小異,只要用心接觸,任何領域都可學習到。我覺得航太系學生到綠能所看看也不錯,未來如擔心航太就業市場萎縮,也可考慮選擇綠能領域。
Q:請問何學長認為綠能所主要針對哪些目標?
本所主要研究目標是「綠能與環境」,因此能源為主體,但環境部分也有所涉及。其實,能源領域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寬廣,如節能、再生能源以及智慧電網等等。例如空調,要怎麼省電才有效率,需要很多軟體與硬體的配合,像是全家便利商店便與本所合作,本所每年可為他們省下10%的電。除此以外,還有污染防治、二氧化碳捕獲、太陽能晶片製程以及風能推動,皆屬本所業務,不過,我們不涉及核能,因為台灣已有核能研究所。
Q:請問何學長對於核四有何看法?
我覺得主要是政治問題成為議題主流,不過,目前核四蓋好了又封起來,總感覺有些可惜。核四當然有很多問題,就如高雄氣爆事件,氣爆完我們還是得用瓦斯。核能在台灣占了一定比例,若是改用其他能源,就必須考慮其間的替代性,經濟影響等等,電能有個特性就是儲存代價是非常高昂的,所以用多少就要生產多少,因此,當我們想以更多的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,必須要先想好配套。
Q:何學長認為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有何不同?
大陸學生積極、主動又拼命,因為在中國競爭激烈,這和早期的台灣一樣。投入學習不一定能出頭,但不學習一定沒有好機會。他們專心致力於眼前事物,不去多想未來出路,出社會後有機會就創業。台灣年輕人多半想去穩定經營的企業體,如台積電,做多少算多少,但我們沒有很多個台積電,國家科技政策也不應該只重視現有企業。拿芬蘭為例,他們把原先想補助NOKIA的錢拿去補助新創事業,我們國家也該鼓勵創業精神,當然,若可結合創意,其可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,那就更賺錢。
Q:何學長覺得台灣創業環境如何?
台灣目前處於低潮,創投資金的表現在過去這幾年算是很糟糕的,最近我去北京中關村參訪,他們一年就規劃新創4000家公司,但活下來的卻一半不到。創業是很累的一條路,可是不創業就無路可走。台灣也是一樣,任何企業皆會有面臨被淘汰的時候,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,最怕的是連第一步都跨不出去。台灣需要很多人出來創業,運用創新的技術,並找到適當的營運模式。
Q:何學長認為大學畢業生在職場上領22k的起薪是正常的嗎?
創業一定要有興趣,但找工作則是先求有,再求好,不然怎麼找都會是22k。與其希望能找個有學習機會的工作,不如在學校時就開始思考自已未來的創業方針,不然領22k能做什麼呢?要給自己期許,不然人生會過得很痛苦,大學之後不是讀書,就是做一番事業,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Bill Gates,但仍要給自己一個機會。
Q:何學長建議學弟妹出國深造嗎?
我沒有出國深造過,但我覺得出國深造是很好的歷練,或許會遭遇許多挫折,但畢竟是一個經驗。若只是想去國外拿個文憑回來,那不過就是再延長啃老的時間,這是很悲哀的。
Q:何學長覺得成績很重要嗎?
成績代表解題能力,但是更應自我要求,你能不能出題?假如解題不行,但是會出題那也是OK的,因為台灣小孩太會解題了,假設今天製程出問題,大家都會設法解決它。可是今天誰有辦法想到未來需要什麼?又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?有辦法去開啟新問題,那就是你的競爭力。
Q:請問何學長有什麼話想對學弟妹說?
現在該做什麼,你們應該很清楚,把眼前的事情做好,好好思考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。創新,不是動動嘴巴而已,要多想要實做才行,你們不會輸的。
瀏覽數: